安放广州(5) – 开平碉楼之只谈风月

开平离广州140公里,一天可以来回。如果去碉楼,最好有至少两三天,不然走马观花看完就忘,还很累。我去开平的头个目的是还愿,希望以后有充裕的时间再次细访。

谢谢你,让我还了愿。

“开平碉楼,顾名思义就是有碉堡的楼。

开平碉楼分布很广,整个开平地区的每个乡镇,村庄几乎都有。

很早的时候,开平人称碉楼做 ‘炮楼’。因为他们习惯把打枪说成 ‘烧炮’,在那上面 ‘烧炮’ 的楼自然成了 ‘炮楼’。现在乡下还有很多人这样称碉楼。

开平最早建造的碉楼据说有四百多年的历史。

而大量地表现了西洋建筑风格,使用水泥建造的调楼,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,这个时期是开平调楼建造的鼎盛时期。

清华大学古建筑学家陈志华说,开平碉楼不必用 ‘什么格’ ‘什么派’ 来划分,因为碉楼是华侨和 ‘工匠’ 们的 ‘凑合物’,但是,从总体上来说,基本上应该是 ‘折中的巴洛克时代’ 的建筑风格。”  
— 余沛连《开平碉楼》

开平碉楼200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
去开平看碉楼多数是看这五个地方:自力村碉楼群,马降龙碉楼群,锦江里碉楼群,立园和赤坎古镇,前面三个是世界文化遗产,后面两个不是。

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平人去金山南洋打工赚到钱寄回家乡,穷乡僻壤有了洋钱引来盗匪,所以建碉楼首先是用来防贼防匪,墙建得很厚,门窗有沉重的铁皮保护,墙上还有枪眼。建筑物的结实程度十级地震都没问题,门窗关起来普通枪炮根本打不进去。

每座碉楼都有名字:迎龙楼,适庐,居安楼,瑞石楼,铭石楼,云幻楼,六也居庐,伦煊居庐 …

我这次去是匆匆掠过,只能选择地留意一些东西。

中国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落叶归根的思想根深蒂固,碉楼就是很好的例子。国外赚的血汗钱,拿回家乡挥霍。所建碉楼之华丽,连那些看着行将倒塌的碉楼都抹不去旧时的辉煌,印象最深的,是自力村云幻楼顶天台门楣上的四个字:只谈风月。

却原来碉楼的第一用途不是防御,是谈风月。碉楼内外有那么多和防御不相干的装饰,今天看还非常非常的漂亮。

看这座门窗紧闭人去楼空,楼层倾斜,楼的名字业已脱落,但它依然显现出往日楼主的风光。

自力村另一碉楼铭石楼里的留声机和屏风花窗。提防着碉堡外的匪盗,听着碉堡内洋留声机放的洋曲子,还有屏风上的鸟语花香,嘿嘿,什么世界。

碉楼的装饰延伸到了普通的民居。这个墙头梅花浮雕是在开平碉楼最集中的自力村的一座民屋。

起碉楼用的砖是开平本地产的青砖,许多民居也用这种质量很好的砖。这里自力村一民居的窗口,屋墙是光滑的青砖,窗用厚铁皮做保护,窗檐上下有讲究的装饰。右图是自力村的一条小巷。
 

开平自力村碉楼铭石楼和村前的池塘。

谈风月的好地方啊。

One thought on “安放广州(5) – 开平碉楼之只谈风月”

Comments are closed.

%d bloggers like thi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