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时洗衣池

这里的末秋初冬大都阴沉沉,不知道生活在寒带地区有半年不见光的人民是如何打发黑暗的,常说的“光疗法”应该满有效吧。

今天我的光疗是把去年孟夏拍的阳光灿烂照片拿出来。

有自来水洗衣机之前,法国人是在一个叫洗衣池(Lavoir)的公共地方洗衣服的。洗衣服的都是女人,洗衣池是传播本地新闻谈论东家长西家短的地方。亦难怪法国人对它感情深厚,加以整修保护,现在说长道短的地方已虚化,就连夫妻也差不多靠短信联络喽。

不得不怀旧啊。

有玫瑰花的洗衣池。

旧时的洗衣池和洗衣妇(法国科西嘉岛)。

诺曼帝(十三)完结篇

从东到西挂一漏万地走了一遍诺曼帝,再去十次也不可能把美景尽收眼底。

Giverny处在诺曼帝最东边,附近有些僻静的村落(属大巴黎区),大多是巴黎人的度假屋。爬上一个小村的山岗,看到这废弃的古堡。四周有栏杆,防止游人进入。下山再沿着山边公路随意而行,路边有块平坦的草地,远处是赛纳河。

法国的城市建设注重保护古建筑,新建筑既要有风格又要迎合古建筑的原貌,埃华尔市这个喷泉今年六月才建成,和它后面的新老建筑相益得彰。

←赛纳河上的诺曼帝桥全长2141米(1995年竣工),桥头有介绍该桥的博物馆,如果够勇敢,也可以从桥上走过去。那天的风实在大,怕被吹到赛纳河里,我只看了博物馆,用车过的桥。

吃也是出游的重要部分,在巴约城的一个餐厅。→

海上仙山Le Mont Saint-Micheil山脚一条街。↓

一草一木皆美景,又何须四处寻觅。

海上仙山Le Mont Saint-Michel – 诺曼帝(十二)

圣米歇尔山(Le Mont Saint-Michel)处于诺曼帝的最西南端,落潮时是个半岛,涨潮时成孤岛。随着早晚,季节,气候的不同,圣米歇尔山呈现的景象变化无穷,多少文人骚客为之着迷动容,为它唱赞歌,象雨果所说:(对圣米歇尔山)必须用尽所有的仰慕,人类是怎样地在岩石上建造了奇观,自然又怎样地让岩石点缀在奇观上。

“公元708年,亚夫航什主教欧贝下令在栋伯山为大天使建设一座神殿,此地便成为重要的朝圣之地,为圣米歇尔山悠久的历史揭开序幕。本笃教会于十世纪在此兴建修道院,山下也逐渐发展出村落,至十四世纪以后更扩及山脚地带。圣米歇尔山上有坚固的堡垒和城墙,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,成功地抵御了英军的攻击,不仅是军事建筑的典范,更成为法国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
“法国大革命以后,教会的修道院遭到解散,修道院至1863年被充作监狱,直到1874年才被视为历史古迹,获得大规模的整修,工程至今仍持续进行。 中古世纪信徒眼中的圣地于天堂显影,如今终于恢复辉煌的原貌。

“圣米歇尔山于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。”

圣米歇尔山是法国次于爱菲尔铁塔最多游人的地方。也许是游人太多,尤其节假日,山里的人都应接不暇,游览就变得很商业,熙熙攘攘的人流在狭窄的布满纪念品店的石子路穿来过往,眼睛几乎看不到历史留下的痕迹,买几样纪念品,照几张照片,便是了到此一游。其实我也是这熙攘中的一员,不可过多埋怨,只是知道了要是再来,需在节假日之外。

所以选了一条“偏僻”小路上山。

←进入圣米歇尔山是免费的,山顶上的修道院才收费。通向修道院的路好象人很少,但是排队买票的长龙有几十米。

修道院回廊是双层柱子十三世纪哥特式建筑,比起修道院的其它地方,圣米歇山 这里很是光明轻盈。→

普拉妈妈(La mère Poulard)是圣米歇尔的“元老”,1872年,普拉妈妈是圣米歇尔山一个小客栈的女工,她爱上了面包作坊老板的儿子,他们结婚后开了个旅店,普拉妈妈开始做有风味的煎鸡蛋给游客吃,她的煎鸡蛋味道之好以至成了圣米歇尔山的名菜。这家普拉妈妈餐厅也兼作旅店(不知道是不是普拉妈妈和她的丈夫原来开的那家),就在圣米歇尔山入口处,大概是此地消费水平最高的。

走上一点,普拉妈妈家族的分餐厅,临海。

本想早点进去,说不定可以坐在窗边看海景,却早也没用,窗边位要订的。进去时客人还稀稀落落,不到20分钟已经开始拒客。吃了普拉妈妈煎蛋,样子味道都还好,最后的甜点觉得不是餐厅自己做的,是从工厂批量买的。没办法,客人实在是多,服务生几乎都在小跑。这餐饭吃得有点累。

落潮时的圣米歇尔山。
圣米歇山

俯瞰圣米歇尔。

%d bloggers like this: